CQ9电子美术聚焦|《哪吒之魔童闹海》:踏出一条自己的路2019年,国产《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上映在国内外动画市场激起千层浪。它大胆打破了大众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刻板印象,重塑了哪吒的形象,以现代视角演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逆袭故事。阔别五载,《》在万众瞩目下强势回归,于乙巳蛇年大年初一(1月29日)正式上映。该片在各个维度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凭借精彩剧情、深刻主题和震撼视效,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截至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23.19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动画电影,并问鼎全球动画电影票房之巅。作为中国文化经典IP,哪吒的美学形象历经岁月洗礼,从古老神话到数字媒介,始终紧扣时代审美与技术浪潮,不断焕发新生。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工业的成熟,更以创新表达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突破与时代共鸣,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025年春节档期,《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破竹之势强势霸屏,不仅斩获惊人票房,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全民热议,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这部动画影片的爆火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中国动画电影人多年深耕细作与厚积薄发的成果。可以说,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创新精神的历史。
中国国产动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无声动画片《大闹画室》开启了中国动画的先河。1941年,《铁扇公主》问世,这部影片在艺术风格上深受中国传统绘画和戏曲的影响,不仅为中国动画的发展奠定了技术与艺术基础,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画的独特魅力。新中国成立后CQ9电子官方网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为动画创作的核心阵地。在“探索民族形式之路”的号召下,中国动画逐渐建立起独特的美术语言体系。1958年创作出品的《猪八戒吃西瓜》,将陕北剪纸的阳刻刀法转化为动画语言,平面镂空造型与高饱和色彩构成了浓郁的乡土美学。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制作完成,使齐白石笔下的虾蟹游弋于动态画面中,随后的《牧笛》(1963年)更进一步,将李可染的《牧牛图》转化为流动的山水长卷。它们采用的水墨动画形式,赢得了中国动画在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地位。1961年,《大闹天宫》横空出世,影片融合敦煌壁画、明代水陆画的装饰线条,打造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丰碑。1979年,《哪吒闹海》问世,影片借鉴中国工笔绘画单线平涂填色的形式语言,以精美细致的画风建构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神仙世界。1981年创作的《三个和尚》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的形态与情感……这些影片斩获了诸多国内外奖项,为中国动画赢得了国际声誉,推动了中国动画民族化风格的发展。
然而,在辉煌过后,国产动画也遭遇了诸多困难与挑战。20世纪90年代,日本、美国动画片大量引进,凭借成熟的叙事体系与精良制作,迅速抢占国内市场份额,给国产动画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商业化浪潮下,国产动画一度迷失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国产动画迎来了蓬勃复兴。数字技术成为革新利器,助力创作者们突破想象力边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年)运用先进三维建模技术,塑造出质感逼真的角色与场景。大圣褪去脸谱化形象,眼神沧桑坚韧,战甲纹理清晰可见,而打斗场面借助特效渲染,既呈现出震撼的视觉效果,又不失传统武术的神韵。《大鱼海棠》(2016年)以福建土楼等传统文化元素为蓝本,借助3D数字技术将土楼的建筑细节与内部结构等完美还原,建构出一个美到极致的奇幻世界。《白蛇:缘起》(2019年)则通过Houdini软件模拟青绿山水,用程序化生成2.6亿个植被粒子,让《千里江山图》的静态美学转化为可穿越的动态空间。《深海》(2023年)首创“粒子水墨”技术,用3.4亿粒子模拟张大千泼彩山水的扩散轨迹,通过算法控制墨色浓淡与渗透速度,使数字笔触保留宣纸的偶然性美感……
面对滚滚而来的科技浪潮,哪吒也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通过优质特效、创新剧情以及颠覆性的角色塑造,创造了超50亿的票房佳绩。到了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问世,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动画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场景建构上,借助光线追踪技术,影片中的山河社稷图世界更加奇幻瑰丽。在特效制作上,影片运用了更加复杂的粒子系统,哪吒释放三昧真火时,观众能真切感受到火焰的炙热与威力。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震撼视觉体验,更见证了中国动画产业的无限可能与发展之路。
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动画作品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学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也见证了中国动画艺术的不断演进与创新。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哪吒闹海》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肥沃土壤。影片从人物造型、色彩运用、场景设计到叙事手法,无不彰显着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2003年上映的动画连续剧《哪吒传奇》在诸多方面延续了1979年版《哪吒闹海》的风格与美学,使这一经典形象的魅力得以传承。
随着时代的奔涌向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系列动画电影顺势而起,突破了此前动画片的经典范式,特别是《哪吒之魔童闹海》,更是展现出焕然一新的美学风貌。
首先,在角色造型设计上,影片跳出传统框架,开启了全新想象空间。主角哪吒不再是传统认知里的小英雄形象,他以极具现代感的“烟熏妆”、参差不齐的牙齿和叛逆乖张的表情示人,这般全新模样的哪吒,浑身透着一股叛逆劲儿,轻而易举地打破了观众对于哪吒的固有印象。而敖丙的形象设计则巧妙融入了时尚的动漫审美要素,他身姿修长,气质温润如玉,龙鳞化作精致的配饰,既体现了“龙族”的气质特征,又符合当下动漫审美中对美少年的想象。哪吒与敖丙在形象设计上的反差,不仅丰富了角色的表现力,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让观众领略到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灵魂碰撞出的火花。此外,太乙真人的憨态可掬、申公豹的亦正亦邪,皆通过独特的外貌特征与服饰搭配得以精准呈现。这些角色跳出了传统神话人物的刻板认知框架,实现了角色美学的深度革新。
影片在色彩运用上同样实现了突破,整体采用高饱和度色调,以红、黄、蓝、绿等鲜明色彩为主调进行大胆撞色,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大胆创新。例如,哪吒的红肚兜、风火轮与三昧真火,与敖丙的冰甲、蓝发、盘龙冰锤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呈现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场景建构方面,影片取得了显著提升。一方面,影片增添了更多风格迥异的场景,如海底宫殿群、云中仙域等,这些场景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精髓,不仅营造出神话世界的多元与复杂,也极大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影片更大程度地借助了数字技术的强大赋能。海浪翻涌能看见细腻泡沫,建筑砖石纹理清晰可辨,人物奔跑踩踏扬起的沙尘都真实可感……这种虚实结合的场景美学,使得故事背景更加鲜活立体,为观众带来了极为震撼的视觉体验。
在动作设计层面,影片展现出精妙的匠心巧思。其中大量借鉴中国传统武术动作,如太极拳的圆融连绵与少林拳的刚猛有力,不仅印证了哪吒角色的多面性与强大实力,也让观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领略到传统武术形神兼备的意境美。同时,影片还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如街舞中的旋转滑步与托马斯回旋等动作,为角色增添了青春活力与时尚感。
可以说,《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美学维度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这种突破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影片兼具古典美学与现代魅力。它不仅是中国动画艺术的一次飞跃,更是时代进步与科技加持下中国动画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通过风格拓展与美学焕新,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神话世界,也为中国动画的未来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哪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不仅是一个神话人物,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如今,创作者们突破传统、充满创意的解读,让原本尘封于岁月中的神话故事重焕生机,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树一帜的魅力。
多年来,银幕上的哪吒形象往往被赋予鲜明的正面特质,以降妖除魔为使命,直观地展现出传统价值观,而《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了传统中绝对的正邪二元对立观念,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内涵与人性深度。敖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他与哪吒因灵珠与魔丸的命运羁绊,形成了复杂且亦敌亦友的关系。申公豹与石矶娘娘的形象也摆脱了脸谱化的反派设定,拥有了细腻的内心世界与多面的性格特征。这种设定让观众看到,人性并非单一维度的善恶对立,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相互交织、转换,促使人们以更包容、辩证的视角看待自我、他人与世界。
影片进一步深化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核心理念。哪吒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命运不公的简单抗争,而是通过成长困境中的自我探索与坚守,逐渐明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不再单纯依赖神力,而是在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中,完成了从叛逆到成熟的蜕变。这一转变不仅契合现代社会对个人成长中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的追求,更激励人们在复杂的生活中坚守初心,勇敢追寻梦想。通过镜鉴历史,哪吒的故事在古韵中焕发新颜,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现代价值观的深刻诠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当我们沉浸于影片对哪吒故事的全新解读时,更不能忽视其在角色与场景设计上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匠心再现。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敬意与对文化的传承。例如,影片中憨态可掬的结界兽,设计灵感源自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其中,“粗眉”结界兽的头部造型高度还原了三星堆金面铜人头像的独特神韵,而“卷鼻”结界兽的侧脸则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鹰形铃如出一辙,将古老文明的瑰丽与神秘融入现代动画之中。
玉虚宫作为仙门重地,其屋顶设计借鉴了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描绘了瑞鹤翱翔于宫殿之上的祥瑞之景。这一设计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仙境与祥瑞的美好祈愿,更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融入场景,赋予影片浓厚的文化底蕴。
再看天元鼎,这一玉虚宫中炼丹的重要法器,其整体造型参考了商周时期的“嵌地几何云纹铜敦”与“龙纹扁足鼎”的扁球形釜和柱足设计。鼎身蜿蜒的纹饰则融入了商周青铜鼎常见的饕餮纹与云雷纹,既展现了庄重威严的气质,又彰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艺术智慧。
此外,东海龙王手中威风凛凛的大刀也并非凭空臆造,刀尖的曲刃中凹、刀背的锯齿状扉棱,以及刀身脊背上变形的龙纹、目纹云与云雷纹,皆源自商朝时期青铜刀的经典造型,在刀柄与刀身相接处的龙形吞口,则是借鉴了宋代的偃月刀设计。这些细节不仅还原了古代兵器的独特美感,更承载着古人对力量与威严的尊崇。
影片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挖掘,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完美结合,既展现了古韵的厚重,又赋予了故事新的生命力。这种对历史的镜鉴与对文化的创新传承,正是中国动画走向世界舞台的底气与魅力所在。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创作者们以极为精妙的手法将各类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影片,为其注入了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角色设计中对人性深度的精妙挖掘,到场景搭建中对历史文化的悉心溯源,每一处细节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热爱。这部作品让古老神话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焕发出耀眼光芒,不仅照亮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道路,更激励着众多创作者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在全球电影票房的赛道上,《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势如破竹的姿态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刷新纪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部动画巨制之所以能够斩获如此佳绩CQ9电子官方网站,科技创新无疑是其背后的关键驱动力。影片行至尾声,“定海神针”于波涛汹涌间巍峨耸立,以其雄浑气势将故事的震撼推向巅峰,让人不由联想起同样火爆出圈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二者异曲同工,皆以科技赋能内容创作,凭借匠心独运的叙事与精美绝伦的画面CQ9电子官方网站,在世界舞台上生动演绎中国故事,展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中国动画产业必将持续闪耀,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东方美学独特魅力的深度诠释,让世界见证中国动画的无限可能与蓬勃生机。■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