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9电子官方网站DeepSeek时代:马上消费走到“AI 分水岭”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不用冒着高投入的风险入局AI赛道,自然是利好。但已经转型AI的科技金融公司却挠了头,自研AI将起未起CQ9电子,一夜之间行业却“变了天”。
不接是落后时代,接入吧,过去自研的天镜大模型,可能就少了一些稀缺性。时代浪潮不可逆,推进接入DeepSeek,既是给市场一个交代,也是给股东一个交代。
DeepSeek落地金融科技,就好比平行宇宙里的马斯克宣布星舰科技开源,意义在于开启一个新时代。
有了DeepSeek,中小银行打造垂域落地应用的门槛更低了。甚至业务人员都可以基于DeepSeek搭建应用。以往高大上的金融科技,从秘不可传的“九阳神功”变成了街头摊贩可卖的“辟邪剑谱”。
比如,苏商银行通过蒸馏技术优化反欺诈模型CQ9电子,使欺诈风险标签准确率提升35%。有了实际的案例参考,想必后续也会有更多的银行、金融机构跟进。
拿马上消费来说,天镜大模型的核心卖点其实就是AI能力,但大家都能接入DeepSeek之后,天镜大模型就不再那么鹤立鸡群,不再具备足够的稀缺性。
后续给中小银行、金融公司卖方案,是不是要用折扣力度来吸引客户?这可能是马上消费很快要面临的问题。
马上消费入局AI领域很早,2017 年就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到去年12月,马上消费公布了大模型天镜2.0,声称“服务超2亿用户8大应用场景”。
一个摆在马上消费面前的问题是,如果中小银行、金融机构选择了私有化部署DeepSeek来完成部分场景服务,那么“2亿用户、8大场景”还能守得住吗?
有分析预测,到2026年,30%的消费金融决策将由边缘计算设备本地化完成,响应时延降至80ms以内。
市场上来看,有了私有化部署更方便、交互能力更强的DeepSeek,一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会失去了选择天镜的理由。
从银行的视角看,逻辑很简单:既然市面上有性价比更高的方案,那么除非付费的一方产品力大幅超出,否则花那点钱总觉得不值当。
马上消费自研金融大模型这个事儿,以前是人无我有,现在如何做到人有我优?如何围绕差异化,作出新的付费利益点,可能是需要面对的现实。
类似的情况其实已经在ToC应用端出现了。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1月28日,月之暗面旗下Kimi的日活数据已经排在DeepSeek和豆包之后。
不只是kimi,ToC大模型应用大都可能被DeepSeek分流。C端应用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B端虽然影响可能没有C端这么大,但各类细分场景会被分流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天镜大模型的潜在客户被分流,那么马上消费过去烧了那么多钱,这些投资还能不能收回来?怎么收回来?
当DeepSeek把一种大模型的产品力的被扒了。很多大模型C端交互层面的卖点没了。B端场景落地的付费点也要少了一些,
金融科技方面,有价值的还剩下数据、风控,但DeepSeek落地金融更深入,马上消费们的这些优势也许并非护城河。
既然转型金融科技的路已经走了这么久,未来当然还是要坚定地走下去,只是要不要“天镜”这一条道走到黑?
坚守天镜大模型,就意味着新版本发布就落后。但完全转身投入DeepSeek,需要决策者的勇气,需要壮士断腕的决绝。
如今这个局面,其实并非马上消费转型的战略方向有误。毕竟谁也没想,AI行业杀出来了个不讲武德的DeepSeek。
科技企业转型路上最难的就是,路走到一半,赛道变了。就像当年诺基亚投身微软怀抱,可苹果安卓早已瓜分完了蛋糕。
尤其是对独角兽公司来说,抗风险能力差,但又必须去创新。科技创新的路上,领先一步是先烈,领先半步是先进,这也是创新者宿命罢了。
要么像过去的苹果那样用创新颠覆同行,然后赚得盆满钵满,要么就像今天的DeepSeek,横空出世书写一个时代,然后青史留名。
金融行业,直面C端客户,永远要比给B端做服务挣钱。但问题是,消金业务合规问题,自身要想长期经营下去,必须转型服务B端。
马上消费常务副总经理蒋宁曾表示,虽然每家公司都在发布自己的大模型,但缺乏基于用户体验的统一且客观的评价标准。
我的理解是,缺乏一个直观的参考标的,过去这个参照物是ChatGPT,但高性能显卡被Ban之后,国内的大模型,是没有一个标杆的。
DeepSeek 一出,标准有了,参数吹得再牛X ,用户一句:“不如DeepSeek”,那么前期的投资想要回款可就不容易了。
马上消费的大模型也好,各种各样的金融大模型也罢,最后能不能成功落地,找到自己的应用市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成本。
可以确定是,原有路线下的很多研发投入,最终会在报表上折算为“无形资产摊销”,这个摊销怎样影响未来的利润表现?
历史证明,技术落地垂直场景应用关键在于成本。挣不挣钱,才是接入DeepSeek之后科技金融平台能不能起飞的关键。
“行业环境如此,很多银行是不愿意在技术上多投钱的,即便是投钱也要看效果,能替代人力的,比如客服,预算可能就多一点,而其他方向上,领导就不愿意多批预算。”有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表示。
回过头来看,DeepSeek确实火,但能不能真的实现成本替代,让客户心甘情愿去付费,还未经过验证。
从目前现有的应用来看CQ9电子,很多ToC的平台接入DeepSeek还是在亏钱。自之前就有报道,腾讯、华为等接入DeepSeek每月亏损超4亿。
按道理说,大模型ToC是更容易比ToB有规模效应的。毕竟,B端用户体量不大。如果,强如腾讯、华为都在亏钱,马上消费这类B端金融科技平台,又该如何挣钱呢?
而实际上,用户规模越大,根本就亏不起。未来马上消费即便顺利地接入了DeepSeek,后续能不能挣钱,也是个问题。
天眼查APP财务信息显示,马上消费的放贷业务还是挣钱的底子厚,去年上半年营收77亿。净利润10.68亿,相当一部分靠的自营业务,也就是放贷。
如今,随着各类补贴下场,消费市场再次升温,这个业务能不能挖掘出更多的增量,可能才是马上消费未来业绩的看点。